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对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输送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西安高新区这几所学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和探索。
聚合各类优质资源
为拔尖创新学生发展搭建更高平台
“让学生的奋斗目标有高度、思考有深度、眼界有广度。”这是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创新实验班”的育人目标。高新一中超越之前简单提倡素质教育的普遍做法,提出了“三个结合”的培养模式,即把学生的学业追求和国家的需要相融合,培养有家国情怀的人才;把书本知识与科技发展相融合,培育具有学术潜质的人;把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学段结合起来,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学校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钱学森生平业绩展览馆”,开设“走近钱学森”课程。开设国家安全教育课程,包括国家总体安全、社会安全、科技与信息安全等九大类。开设模拟政协课程,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学生撰写的模拟政协提案连续6年被提交全国“两会”。2016年提交的《关于加强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的提案》,被编入教育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一中利用高新区教育资源优势,将创新人才培养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建立起了联动机制。四个学段在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管理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有机渗透和整合,并与大学进行“高中—大学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学生进大学实验室参与实验研究,大学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设。

学校还先后开设了“微积分”“电磁学”“无机化学基础”等基础学科大学先修课程供学生选修,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教授来校上课并培训教师。学校还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合作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与西北工业大学余隋怀教授团队合作开设设计思维课程、加入清华大学钱学森班暨深圳零一学院、加入清华大学面向全国重点高中开设的人工智能衔接课程等,为拔尖创新学生发展搭建更高平台。学校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携手,合作开发启动“明日科学家”科普联合培养计划,学生和科学家一起做科研。
在校长王淑芳看来,对于有拔尖创新潜质的学生需要早发现、早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品德、心智、耐挫力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家庭环境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们一方面要寻找高于平均能力的人,同时又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经历或机会,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对任务的执着精神。"
在系列创新课程和探究中
找到兴趣方向和职业理想
2019年,对从小就喜欢捣鼓各种火箭模型的刘若禹来说无疑是幸运的一年,他被西安市高新区第二高级中学钱学森实验班录取了。
在全国的中学里,“钱学森实验班”可谓是鼎鼎大名。早在2019年12月,西安市高新第二高级中学、西安市高新第一学校、西安高新第二小学、西安市高新第八小学、西安高新国际学校5所学校的“钱学森实验班”授牌。“钱学森实验班”,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上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为更好适应拔尖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西安市高新第二高级中学实行双导师制,即本班教师与校外专家共同进行学习指导,配合集体备课制度,为拔尖学生提供优质教师资源和高效教学管理。学校重视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已建设人工智能、乐创梦工厂、3D造物社、多功能创作坊、飞梦航模、VR体验6个高端科学探究实验室,配备专业、高端的仪器设备,面向有科学兴趣、科学潜质和科学志向的学生开放。同时开设了三级三类科技创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素养课程,面向部分学生的能力拓展课程,以及面向专业学生的竞赛课程。
进入钱学森实验班,刘若禹跟着同学们一起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今已考入火箭军工程大学的他对于学校这段时间的培养仍感恩于心,“每门课程都对我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我们优秀的老师,课堂上耐心指导、课后长时间答疑,都让我历历在目,非常感动!”
田雨松也是2022届钱学森实验班学生,如今已是西北工业大学大一学生,他说:“学校的特色课程,培育我们主动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在课程实践中,让我高中时期就明确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和职业理想。”

“从学校培养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培养的新一代青少年能够有德行、会合作、厚基础、敢担当、善创新。”西安市高新第二中学执行校长程霖介绍,时至今日,学校已有两届“钱学森实验班”毕业生,都考入了理想的大学继续学习。
实施跨学科通识教育
为学生创造不设“天花板”的成长空间
如何让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自2019年“钱学森求是实验班”成立以来,西安市高新区第一学校坚持“求是创新、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创新育人模式,积极探索“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的实践与应用。

钱学森班在教学特色和科学实验方面与普通班级有哪些不同呢?西安市高新区第一学校校长刘占权介绍,钱学森班除开设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校本拓展课程、科技创新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和“企业+”特色课程。致力于培养“四种创新人才”,即具有动手能力的爱迪生式的人;具有思想光芒的爱因斯坦式的思想活跃的人;具有冯·卡门式的将治学与企业界、军事界、艺术界等充分交融,充满社会活动热情的人;具有钱学森式的敢于担当,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具有深厚感情并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刘占权表示,“钱学森求是实验班”不是只将学习成绩作为入班的唯一标准,而是集中优势资源,实施跨学科通识教育,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不设“天花板”的成长空间,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兼具科学创新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的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该校“钱学森求是实验班”现有学生300余人,已有一届学生顺利毕业。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各类比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兴趣到志趣
打造绿色创新育人生态体系
在落实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西安高新一中实验中学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科学普及活动惠及每一名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构建创新的机制,打造创新的平台和条件,从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的锤炼上,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创新素养发展支持,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和优异的育人成绩回应“钱学森之问”。

学校的志远课程体系,从兴趣到志趣,引导学生树立为国效力的志向;秦岭特色课程、体验数学课程、科技创新课程、设计思维特色课等多元发展的个性化课程,把时间还给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创新人才。组织科技综合实践活动,举办科技文化节、科技生涯体验等。同时,学校注重体艺教融合,举办了“木叶动秋声”树叶设计思维作品展、“小贴纸大思维”核酸贴纸设计、“钉纽扣与思维的碰撞”“草坪音乐节”等活动。

依托西安软件新城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高新区第四初级中学聚“名校”发展积淀,以“科教兴国”战略为导向,结合自身特点,以“创新”为内核,建构了基础、拓展、创新三进阶“1236创新育人课程体系”,每层课程都设置必修、选修。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拓展课程与创新课程的必修面向全体同学,选修面向拓展的部分学生,旨在重基础的前提下,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全面激发学生兴趣,拓展视野,打造“启智、增慧、修远、和合”的绿色创新育人生态体系。
西安报业全媒体程静通讯员王璐
编辑:王嘉